海峽兩岸賞石文化交流展如火如荼地開展,其中,古生物化石則讓人了解龍變鳥的演化歷程,連日來觀眾看得驚嘆連連。 文化局科長馬成怡說,21世紀科學家們在中國的遼西發現了大量由龍變鳥的系列化石標本,從而證明了龍並沒有滅絕,今天大家看到的鳥和雞都可能是恐龍的後裔,此次賞石文化交流展,大量化石讓國人進一步接觸騰飛恐龍的傳奇。走進花蓮縣文化局美術館的賞石展場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對極其珍貴的小盜龍(護蛋龍)化石,採用德國先進技術製成360度全息投影動漫,與原始化石標本和復原模型相配合,展示栩栩如生的龍鳥生活。其次,是7件典型的由龍變鳥過程中的特色標本,展示從龍到近鳥龍再到鳥演繹過程的化石證據。馳龍的樣子古怪,長約1公尺,兩條腿很細,腳趾長著鐮刀形的爪,尾很長,有成束的棒狀骨,使尾巴變得僵硬,從頭到腳都覆蓋著鬆軟的絨毛和原始的羽毛,是迄今為止,恐龍是鳥類祖先的最好證據。全羽近鳥龍是中國遼西地區發現的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羽毛恐龍,屬於小型鳥腳類恐龍,它是由馳龍進化成鳥類過程中的產物。孔子鳥是古鳥屬,在遼寧省北票市的熱河生物群中發現,有清晰的羽毛印跡,使得孔子鳥成為最出名的中生代鳥,生活在距今約1.25億年到1.1億年前,即晚侏羅紀時期。馬成怡說,其餘如李氏悟空翼龍,是古老而特殊的飛行、爬行動物;東方吉祥鳥是最古老最原始,真正具有角喙和飛行能力 的原始鳥類;這些都能透過圖片與導覽員解說,得到難得的龍鳥生活知識。賞石文化交流展從4月29日至 6月11日在文化局美術館與石雕博物館登場,兩岸奇、雅、玉、化石精品大亮相,賞心悅目極了。花蓮縣文化局科長馬成怡(左)聆聽導覽員吳健誠(右)解說, 仔細觀賞李氏悟空翼龍化石標本。記者范振和∕攝影 分享 facebook 兩岸賞石文化交流展中,東方吉祥鳥可讓觀眾了解龍變鳥的演化過程。記者范振和∕攝影 分享 facebook 花蓮縣文化局科長馬成怡(左)聆聽導覽員吳健誠(右)解說, 仔細觀賞李氏悟空翼龍化石標本。記者范振和∕攝影 分享 facebook 中國觀賞石協會副會長陸建華提供的近鳥龍化石,栩栩如生。記者范振和∕攝影 分享 facebook 851A7E1CCBF55361
arrow
arrow

    ajighru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